跨村联建以强带弱抱团共富
“眼前的这片地已经流转给公司,即将要发展龙虾稻养文旅观光项目。”4月13日,站在汶河之畔,沂南县张庄镇小河村党支部书记赵凤霞眼里闪着光,“多亏镇上成立了联合社,流转俺们村的土地,对接龙头企业,让美丽景色变了现。”
小河村的“困境”并不是个例。为解决乡村资源分散、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沂南县从去年开始,启动跨村联建、以强带弱共富工程,按照每10个左右村党支部划定建设范围,组建15处雁阵型村居,在雁阵型村居内实施产业联育。
张庄镇组织委员、“四雁工程”党支部书记杨振介绍,该镇围绕小河村在内的10个村打造雁阵型村居,成立合作社联合社,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相比村级合作社,联合社能流转更多土地、吸纳更多劳动力,为项目的引入提供了优势。”杨振说,联合社流转土地6000余亩,引入的航天育种、现代农业创业园等一批集约化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大庄镇庙官庄村也是典型的受益村庄。大庄镇组织委员张茂新介绍,镇上以庙官庄村为中心打造雁阵型村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庙官庄村与3家企业展开合作:利用本村村民房屋的闲置资源,同北控光伏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合作,每年光伏受益能为村民带来800-1000元的受益,村集体每年能增收10万元;盘活233国道西侧两处闲置厂房,与全景制衣有限公司合作,村集体每年可增收5万元;整合耕地资源,流转土地1500余亩,同省供销联社合作,建立小麦、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基地,每亩地增加收入800元,每年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沂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晓蕾介绍,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建立村企合作、项目共建、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有86家企业定向下沉到雁阵型村居,达成村企合伙项目意向64个,年可带动增加集体收入570万元,有了跨跃式的提升。
雁阵型村居通过产业联育引入项目,也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张庄镇联合社对接项目方与各村合作社,统筹企业用工订单与村民就业需求,成立7支劳务服务队,涵盖物业、建筑、绿化等7个领域,以中介方式提供劳务服务;大庄镇则在联合社内引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可开展人才定向培育,实现精准对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产业在雁阵型村居落地生根、深度合作,人才是关键。“15处雁阵型村居均成立片区联合党委,成立四雁人才支部及雁阵人才库,把乡村各类人才聚拢在了一起。”刘晓蕾介绍,四雁人才党支部通过搭建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平台,育强村党支部书记“头雁”,广泛招引在外“归雁”人才,精准培育本地“鸿雁”人才,让各类乡土人才突破原有的村庄行政界限、贯通使用,助力雁阵型村居发展,“飞”出乡村振兴新“阵型”。
“蕞近珍珠油杏快要上市了,联合社经常召开碰头会议,发展顾问也一起参与。”邢文英所说的发展顾问,是沂南县面向雁阵型村居选派的专业技术人才,帮助联合社列清单、理思路、搞对接,进一步提升雁阵型村居的发展能力。
“抱团共富是雁阵型村居的主要目标。我们建立产业项目等收益二次分配机制,让薄弱村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刘晓蕾说,在雁阵型村居合作社联合社、多村合一项目收益分配时,明确70%受益按照占股比例分红、10%收益用于雁阵型村居建设公积金积累,剩余20%收益定向用于经济相对薄弱村二次分配,进一步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富裕。
“眼前的这片地已经流转给公司,即将要发展龙虾稻养文旅观光项目。”4月13日,站在汶河之畔,沂南县张庄镇小河村党支部书记赵凤霞眼里闪着光,“多亏镇上成立了联合社,流转俺们村的土地,对接龙头企业,让美丽景色变了现。”
小河村的“困境”并不是个例。为解决乡村资源分散、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沂南县从去年开始,启动跨村联建、以强带弱共富工程,按照每10个左右村党支部划定建设范围,组建15处雁阵型村居,在雁阵型村居内实施产业联育。
张庄镇组织委员、“四雁工程”党支部书记杨振介绍,该镇围绕小河村在内的10个村打造雁阵型村居,成立合作社联合社,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相比村级合作社,联合社能流转更多土地、吸纳更多劳动力,为项目的引入提供了优势。”杨振说,联合社流转土地6000余亩,引入的航天育种、现代农业创业园等一批集约化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大庄镇庙官庄村也是典型的受益村庄。大庄镇组织委员张茂新介绍,镇上以庙官庄村为中心打造雁阵型村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庙官庄村与3家企业展开合作:利用本村村民房屋的闲置资源,同北控光伏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合作,每年光伏受益能为村民带来800-1000元的受益,村集体每年能增收10万元;盘活233国道西侧两处闲置厂房,与全景制衣有限公司合作,村集体每年可增收5万元;整合耕地资源,流转土地1500余亩,同省供销联社合作,建立小麦、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基地,每亩地增加收入800元,每年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沂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晓蕾介绍,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建立村企合作、项目共建、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有86家企业定向下沉到雁阵型村居,达成村企合伙项目意向64个,年可带动增加集体收入570万元,有了跨跃式的提升。
雁阵型村居通过产业联育引入项目,也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张庄镇联合社对接项目方与各村合作社,统筹企业用工订单与村民就业需求,成立7支劳务服务队,涵盖物业、建筑、绿化等7个领域,以中介方式提供劳务服务;大庄镇则在联合社内引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可开展人才定向培育,实现精准对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产业在雁阵型村居落地生根、深度合作,人才是关键。“15处雁阵型村居均成立片区联合党委,成立四雁人才支部及雁阵人才库,把乡村各类人才聚拢在了一起。”刘晓蕾介绍,四雁人才党支部通过搭建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平台,育强村党支部书记“头雁”,广泛招引在外“归雁”人才,精准培育本地“鸿雁”人才,让各类乡土人才突破原有的村庄行政界限、贯通使用,助力雁阵型村居发展,“飞”出乡村振兴新“阵型”。
“蕞近珍珠油杏快要上市了,联合社经常召开碰头会议,发展顾问也一起参与。”邢文英所说的发展顾问,是沂南县面向雁阵型村居选派的专业技术人才,帮助联合社列清单、理思路、搞对接,进一步提升雁阵型村居的发展能力。
“抱团共富是雁阵型村居的主要目标。我们建立产业项目等收益二次分配机制,让薄弱村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刘晓蕾说,在雁阵型村居合作社联合社、多村合一项目收益分配时,明确70%受益按照占股比例分红、10%收益用于雁阵型村居建设公积金积累,剩余20%收益定向用于经济相对薄弱村二次分配,进一步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富裕。
我省建设粮食“135”应急供应保障圈
版权声明:本文由长沙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