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记忆中的坡子街(七)从鸿记钱庄到福临街、下河街……
上篇《走进记忆中的坡子街(六)》讲到了鸿记钱庄,本篇接着往下讲:
,只有天井两侧不足一米宽的两扇小门出入,东头通往航运局宿舍,西头却通往另一户人家的庭院,均与之共一扇大门通往坡子街。鸿记钱庄旧址原来的正门面朝坡子街,是一扇高大、漂亮的石库门。私房改造后,封闭了原来大门,将临街一线年鸿记钱庄旧址被拆,封闭了几十年的石库门才露出她的庐山真面目。
鸿记钱庄旧址的西侧有户住家户(上图左边白墙)
”,为家庭作坊。作坊有四台缝衣机,由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三哥,四哥缝纫,父母亲负责裁剪,生产的帽子自销。由于房子小(约60平方米)
1956年,帽庄参加了合作化运动,关店歇业,全家能工作的都去长沙制帽合作社(后改为长沙制帽厂)
,其历史可追溯到解放前。这里曾是一家大型肥皂厂,生产民用肥皂。1956年,肥皂厂参加了合作化,与数家化工厂合并,迁往黑石渡,即为湖南日用化工厂的前身。1956年,长沙市脚踏车生产合作社与意诚机械厂合并组建
。1958年8月,该社与省政府卫生处X线机修理室联合,改名为长沙医疗器械厂。同年,长沙医疗器械厂搬入坡子街肥皂厂旧址。1959年,长沙医疗器械厂试制一台真空干燥箱,因质量不佳未投人生产。1965年,长沙医疗器械厂改产医用普通干燥箱,产量235台。1966-1969年,年产量200-300台。1970年,又开发生产鼓风式干燥箱,产量348台。除装修X线机外,还生产医用干燥箱、医用床等产品。1975年,增加培养箱等产品生产,销售波动较大。
1979年,长沙医疗器械厂与湖南医学院遗传研究室协作,研制出我国头部台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1980年,长沙市医疗器械厂迁往河西石岭塘,厂房由长沙衬衫厂接管使用。
,1975年更名,定型为专业生产线衬衫厂家,以内销为主,兼顾出口。创制了30多个品种的男女衬衫,年产量达25万件,1985年后,又引进现代化衬衫生产线万余件。其“称心牌”、“睡莲牌”涤棉男女香领型衬衫荣获1985年省优产品证书。1997年5月,在市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结合当时的政策按照股份合作企业的方式,长沙衬衫厂向长沙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申请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进行改制,并制定《长沙衬衫厂改制方案》。
该园有独占市场的优质玉醋,又地处江滨,批发外销业务多,底子殷实,内销外销多按比期一年或半年结账,优待顾主,以广招徕。
玉醋以优质糯米为主料,以紫苏、花椒、茴香、食盐为辅料,以节米炒焦为着色剂。从原料到成品的各道工序,严守操作规程,精工细作,消毒封口,贮存一二年后出厂销售。气香醇,酸中带鲜,回味甚浓,除供调味佐料,尚具有多种药用价值,为湖南地区特产,至今深受消费者欢迎,名传三湘。滨湖一带饮食店,以压印玉字之封坛口泥它陈列,以吸引顾客。
玉和酱园老字号玉和酱园前店后厂,生产的子油姜、兰花萝卜、什锦菜、排冬酸菜、臭腐乳等,下饭又爽口,很受市民欢迎。
2002年,通过企业改制,玉和酱园定名为长沙玉和酿造有限公司。2006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同年“玉和”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2010年,玉醋传统酿造工艺入选为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长沙红旗仪器厂前身为西区东风冷作机电厂,因涉嫌非法经营,1969年7月被长沙市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清理查封,由坡子街革命领导小组生产指挥组接管后,更名为长沙市红旗机械厂。当时工厂有职工百余人,除加工铝酒桶、铝酒罐外,还自制机械、机床,兼营冷作加工、机械修理等业务。
1975年,省、市机械局组织氮肥设备生产会战,该厂承担了部分氮肥设备的生产任务。后因工业调整,氮肥设备下马,铝酒桶滞销,企业面临困境。厂长杨德顺决定调整产品结构。
1979年11月,长沙红旗机械厂更名为长沙红旗仪器厂。1977年12月,国家机械工业部确认长沙红旗仪器厂为生产传感器的厂家。
1987年,又开发了位移传感器、双梁桥式传感器等新产品。
。福临街因清代建有福临庙而得名。街口内原有省土产公司木牌楼仓库,2001年拆除仓库,修建了18层高的“福临阁”商住楼。
从福临街到下河街福临街与下河街之间(同时也是永远街至半湘街之间)
的规模不小,当年许多副食品凭粮票和购物证供应,排长队买东西是常有的事。
规模不大,主要是打针、挑疳积。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患者以小儿为多,挑疳积即用消过毒的三棱针将患儿掌面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诊所隔壁是
,炸糖油粑粑、油条,卖烤饼。早晨的顾客特多。这个门面原来是梁家生产出售干面条的店铺,将面粉拌和、压制成面条。小西门下河街口是
,蔬菜供应紧张时,须凭印制的“菜票”排队购买。菜店有两缝门面:东边的原是童家开的肉店,西边则是苏家开的槟榔店。公私合营后,两个门面都被蔬菜公司征用,改成了蔬菜店。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国营肉食、蔬菜店逐渐消失或改行,这些门面随着下河街批发市场的崛起,很多门面由个体户租佃。
(人们习惯简称下河街),南起坡子街,北止回龙巷,全长约260米。这是一条明崇祯《长沙府志》就有记载的老街,当时只是长沙西城城墙外靠湘江的一条街,而在清朝时已是牙行云集之地。
清光绪元年,长沙较早领有牙帖的土果行“保太和”、“惠然”开业,次年又添“公和”、“镇昌”、“恒泰”等土果行。而土果行主要经营本地及外地的土果土产,如梨、桃、板栗、荸荠、生姜、蒜子等。后来在土果行的基础上又衍生了杂货行,经营范围扩大到木耳、香菇、食糖、面粉、湘莲等。而玉兰片行实营玉兰片、苎麻、毛茶、土纸四大类商品。
”。当年下河街的生意非常红火,从早到晚人头攒动,早上5点商家开门,直到到晚上10点钟才打烊关门。
1991年至1995年,是下河街的全盛时期,街道两侧竟有600多家门店、摊点。汇集了来自全国28个省、220个县市的商品。这里的商品齐全,仅粒粒糖就有100多种包装,梅子有15种,饼干品种多得不计其数,其价桥比商店便宜许多,很适合普通市民消费。
。学校的规模不算大,学生大多是沿江一带居民的子女。原湘江小学旧址 汤武摄于2009年
2001年,市教育局对全市小学进行了调配、合并,撤销了湘江小学,将原有学生分别转学到铜铺街小学和福源巷小学(次年并入铜铺街小学)
“坡子街民俗名食商业街建设指挥部”进驻原湘江小学的教学楼,坡子街及周边地区的拆迁户,都必须来这里签订《拆迁协议》。
从下河街到湘江中路小西门下河街口至湘江中路,有
,还有一家小小的槟榔店。这两家饮食店因紧靠
,又邻近下河街和半湘街,与三家旅社也很近。美珍楼包子铺每天都派一位叫王眼镜的大师傅值晚班,专为去小西门客运码头搭轮船的旅客供应夜宵、包子,所以包子店的生意特别红火。半湘街、下河街、下坡子街一带的地势比沿江大道的路面要低很多,一旦湘江河里涨大水,哪怕大水还没平马路,浊黄的河水就会通过下水管道,把留泥井盖顶开往外喷。处在河街一带商铺和民居全都会浸泡在洪水中,老居民对涨水已经习以为常,一旦有发大水的先兆,就提前把楼下的东西往楼上搬,只留下守屋的人,家中其他人都转移到亲朋戚友家避难。
1995年湘江风光带建成之后,加高了湘江中路的路面,沿江修建了坚固的麻石堤防,整修了城市的排水系统,以防止汛期江水倒灌。万达、华远楼盘的建设,相对提高了沿江低洼地势,以后遇到湘江涨水,再也见不到街道被淹的景象。
参考:陈先枢《湘城访古》、《长沙市志》、星辰在线-长沙晚报。感谢汪路路、刘文如、曾永昌、范立新、刘琼英等人提供的宝贵资料。
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编辑 明明。
版权声明:本文由长沙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