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⑤2004-2006年:汽车新板块强力崛起
全文共1428字,阅读需要4分钟
2004年建成的管委会办公大楼。
2004年,长沙经开区建成面积7.0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为5亿元,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产值达30亿元,实现税收1.6亿元,单位面积经济密度接近沿海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平。当年11月,长沙经开区成为首批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批验收的湖南省唯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使用地“瓶颈”得到实质性突破。
2004年10月,中国湖南·星沙(首届)招商节、2004年中国湖南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湘洽会”)和中国星沙企业文化论坛暨车博会在省会长沙举行。长沙经开区在招商节******签订项目11个,总投资16.09亿元;在“湘洽会”上共签订项目7个,其中外资项目3个、内资项目4个,合同总投资28.5亿元,引进合同外资7692.5万美元,其中德国博世签约项目头部期投资规划约为7500万欧元。
2006年5月18日,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和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725亿美元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博世汽车部件(长沙)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博世汽车是博世集团在中国中部设立的头部家工厂,也是首个落户长沙经开区的世界5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
彼时的长沙经开区,已形成以长丰集团、北汽福田为代表的汽车整车制造业发展景象,正着力建设中国汽车产业新板块。博世汽车的入驻,无疑让园区的汽车产业梦想再次升级。
外资企业来园区发展,不仅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还迎来一次次跨越发展。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与企业自身实力有关,另一方面是源于园区不断出台众多支持企业创新、降低经营成本、人才新政、支持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惠企政策,也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极佳的产业发展环境。
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在长沙经开区发展历程中,企业家的作用不言而喻。2005年,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等企业家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而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长丰集团等企业也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企业迈入发展新阶段。
2006年,长沙经开区管委会出台《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全面实施“科技兴工、产业兴区”发展战略。其中,为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设立工业发展“台阶奖”;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设立“科技奖”;为实施品牌兴区战略,设立“品牌奖”……
优化环境方面,长沙经开区也取得了新突破。2006年,湖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长沙经开区测评区成立。同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名中,园区首次位列中西部头部,而这也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一大特色招牌。当年,长沙经开区成功签约镁镁电池二期、长沙汽油发动机、泰格林纸业、山河智能航空制造等8个项目,签约内资项目资金74.65亿元。
此外,自2004年起,长沙经开区开始注重品牌打造,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密切联系。当年5月4日,“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20周年”邮票湖南首发式暨长沙经开区个性化邮票首发式在星沙举行,记载着园区创业12年成果的《热土潇湘》纪念册同步发行。
原标题:《流金⑤ 2004-2006年:汽车新板块强力崛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版权声明:本文由长沙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