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肩挑鱼花叫卖到湖南蕞大鱼苗集散地宁乡流沙河镇荷林社区正打造和“流沙河花猪”齐名的“荷叶塘鱼苗”金字招牌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贺咏梅)在长沙西部山区的宁乡市流沙河镇,荷林社区是一个拥有800多户、3000多人的小社区,这里将近1/3的居民做着一个小生意——卖鱼苗。但你可别小瞧了这份小生意,在当地已经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肩挑水桶叫卖鱼花,到车载充氧水罐长途贩运的过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湖南蕞大的鱼苗集散交易地,每年可为当地居民赚回利润数千万元。
当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也迎来了鱼苗交易的旺季。记者近日驱车赶赴流沙河镇,满心期待一睹这里鱼儿跳、人欢笑的繁华图景。
忆过往,肩挑重担披星戴月走村叫卖
根据车载导航,记者中午时分来到了流沙河镇荷林社区,只见沿着国道G234两厢,一个个方方正正的鱼池星罗棋布,池中水不深却清澈,点缀些许绿萍的水面,倒映着吐绿的垂柳,在远山如黛的衬映下,好似一副淡雅的水墨画。
然而,记者并未看到传说中的人车鼎沸,叫卖如潮,只有零星几个人在挑选鱼苗。
这是怎么一回事?看到记者的一脸疑惑,荷林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颜伟江呵呵一笑道:“今天你来晚了,要看到热闹场面,明天还得起个大早!”
今年43岁的颜伟江,戏称自己也曾是个鱼老板,之前做过十几年的鱼苗生意,自然对这个行当了如指掌,也深知卖鱼苗的劳苦艰辛。
据介绍,当地人贩卖鱼苗的生意经可谓悠久,自清末开始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不少人家世代从事这个行当,真可称得上是“鱼苗世家”。
50多岁的隆普明,已经说不清自己祖上几代卖过鱼苗了,如今他经营着20多亩鱼池,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说:“我听老辈人说,以前本地里手掌握了孵化鱼苗的技术,主要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鲤鲫等,现在主要是从外地购进鱼花,包括鳜鱼、鲈鱼、鲴鱼等名贵品种,放在本地鱼池里养一段时间,让鱼苗适应本土环境再卖出,这样的鱼苗成活率更高、生长起来快,也让‘荷叶塘鱼苗’颇受养殖户们的青睐。”
年过花甲的鱼苗养殖户丁文雄则感叹说,以前传统的鱼苗贩运是一门苦差事,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大家还是挑着一担木制大水桶,里面游满了星星点点的鱼花,肩负百斤重担,披星戴月赶路,趁着农民出早工之前,走村入户吆喝叫卖,那份讨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新时代,开着车做起跨地区跨省生意
“1995年左右,摩托车进乡村还是个稀罕物,咱们这的老板纷纷将垫好防水布的鱼筐搭上了车,生意半径顿时扩大了很多。”颜伟江开心地告诉记者,2005年之后,小四轮车受到大伙的追捧,将货箱装上水罐,再加上一套充氧设备,鱼老板们开始做起了跨地区甚至跨省生意,而荷林社区也跻身湖南蕞大的鱼苗集散交易地。
听着有关“荷叶塘鱼苗”和鱼老板们的******故事,记者更加好奇,当天就住在了流沙河镇上,次日凌晨3时就起了床。顶着沉沉夜幕和山区寒风,记者再次赶往采访地,果然见到了与白天截然不同的场景。
在镇政府特意安装的照明灯下,鱼苗基地周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鱼罐车,粗略一数约有200多台,还有很多骑着装载鱼篓摩托车的小户,大家正有条不紊的从鱼池里捞出已经准备好的鱼苗,装进大鱼罐和小鱼篓,然后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消失在茫茫夜色的马路尽头……
“咱们镇有着不错的产业基础,老百姓的勤劳能干是出了名的,希望能够将历经岁月磨砺的‘荷叶塘鱼苗’,打造成为与‘流沙河花猪’齐名的金字招牌!”流沙河镇党委书记陈鑫告诉记者,在今年以来的党员干部“四联五到位”民情大走访当中,镇里深入了解到鱼苗养殖户的诉求,尤其是道路边上交易的安全隐患,已经筹划附近的一处空地,建设新的鱼苗交易市场。同时,成立荷林渔业合作社,整合几十家养殖大户的资源,让这里的近2000亩鱼池发挥更大效应,为村民百姓创造更大价值,助力西部山区的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本文由长沙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